时间:2023/4/3来源:本站原创作者:佚名
北京治白癜风哪里最好 http://m.39.net/pf/bdfyy/bjzkbdfyy/

美国曾经隆重邀请我国加入“G2”,美国人的意思是,“G7”不中用了,中、美两国可以携手合作,共同解决世界经济问题。

消息传来,不少国人好不开心:我国强大了,你看,美国人不得不放下身段,承认中国崛起了!

有人甚至认为,从此以后,中美两国就能平起平坐,共同主宰这个世界了。

但是,我国断然拒绝了美国的“美意”,而且拒绝得特别干脆。

中美博弈

我国为什么不接受美国的“美意”?美国的邀约究竟是“盛情”还是“陷阱”?

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:何为“G2”(两国集团)?

简单地说,“G2”就是中美两国携手合作,共同主导世界事务。

中美“G2”构想的“原创者”是美国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所长弗雷德·伯格斯登。

弗雷德·伯格斯登认为,现在的中国已经不同于往日,如果要让中国在全球经济中承担更多的责任,美国应该与中国分享全球经济的领导地位。

弗雷德·伯格斯登认定,如果让中国在某种程度上取代欧洲(或G7),并且与美国“共享全球经济领导权”,将能够有效而持续地共同管理全球经济。

弗雷德·伯格斯登同时强调,美国理应是“G2”的领导者,为了激发中国加入“G2”的兴趣,让中国成为“负责任的利益攸关方”,美国必须让中国成为真正的共同领导者。

美国为什么把中国的国际地位拔高到这么高的程度?“G2”的可行性如何?

众所周知,自从新中国成立那天起,美国对中国的打压就没有停止过。

进入21世纪以来,新兴经济体在全球迅速崛起,在众多新兴经济体中,尤以中国的强劲崛起特别引人注目。

中国经济连续几十年高速增长率,如今,中国已经一跃成为第二大国家经济体和第二大出口国,中国拥有全球最多的经常项目顺差和外汇储备。

在美国邀请中国加入“G2”这件事情上,我们至少可以看到美国对中国的正视,同时也能感受到美国对中国需求和倚重。

但是,这就是美国力邀中国加入“G2”的原因吗?

要知道,中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,中国还有很多方面仍然落后于欧盟、日本和俄罗斯。

美国人为什么认为中美两国才是世界经济的中流砥柱?中国到底哪里让美国如此看重?

迅猛发展的中国

我想,美国显然不是看重中国的“地大物博”,而是看重中国庞大的外汇储备、价格低廉的商品出口和巨大的发展潜力,还有对美国经济的互补能力。

举例来说,截止今年7月,中国的外汇储备高达亿美元,而位居全球第二的日本只有亿美元,比中国少了近2万亿美元。

中国有如此高的外汇储备,当金融危机肆虐全球的时候,中国无疑是最佳的“救命稻草”。

也就是说,全球经济越敏感、越动荡,中国的存在越加重要,我想,这或许是美国力邀中国加入“G2”的主要原因之一。

另外,许多美国人认为,中美两国在经济上高度依存,已经形成了谁也离不开谁的“经济共生体”。

比如,美国是全球最大的消费国,且热衷于用房屋抵押、借款消费,而中国是全世界最大的储蓄国,中国人更热衷于储蓄;

美国精于企业管理、营销和金融,中国则擅长工程设计和制造;

美国人富有且普遍追求享乐,中国普遍不那么富裕,而且生活节俭;

在美国学者看来,中美两国理想的合作方式应该是这样的:美国负责消费、中国负责生产,美国人满足了购物欲,中国则获得了就业机会。

中国创造了巨额贸易顺差,然后把钱借给美国,通过政府之手,这些盈余可以在转眼间变成国债,从而降低美债长期利率。

得益于由此带来的低利率,美国的金融和房地产行业便可以继续蓬勃发展。

那么,美国人的“G2”战略是否可行?

我认为,且不说美国人的“G2”战略中也许是个“套”,甚至可能是美国人精心构建的战略陷阱,因为以下几个因素,“G2”构想注定是不可行的。

首先,迄今为止,中美之间仍然缺乏互信,美国对我国的偏见根深蒂固,“G2”缺乏足够的社会基础;

其次,美国一边声称要建立“更加积极、更加富有建设性的中美关系”,主张中美“同舟共济”,一边却通过涉藏、涉台等议案,攻击中国的人权状况,其言行严重不一;

第三,美国一直在军事上对中国施加压力,严重影响了中美关系的发展;

第四,美国屡屡做出“伤害中国人民感情”的事情,不断激起我国人民的反美情绪,进而对中美关系形成负面影响;

总而言之,不消除上述矛盾,中美两国就没有在“G2”(两国集团)“一口锅里吃饭”的基础。

更何况,时过境迁,所谓的“经济共生体”早就不复存在,中国对美国的依存度越来越低。

这是因为,随着我国加快人民币国际化的步伐,美元作为唯一国际储备货币的时代行将终结。

同时,曾经的“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方式”让我国付出了巨大的环境代价,如今,我国对环境问题的保护充分重视,“净出口”已经不再是中国经济增长的关键推动力。

另外,中国的贸易伙伴越来越多,因而大大降低了对美国市场的依赖。

所以,中美“G2”合作的可行性极低,而且,在加入“G2”这件事情上,我国根本没有“刚性需求”。

所谓“G2”战略,不过是美国人一厢情愿的类似于“薅羊毛”小把戏。

可笑的是,那些美国人自以为是、自作聪明,也给出了足以让不明事理者心动的“诱饵”。殊不知,早在多年之前,我们的老祖宗就已经玩过这套“把戏”。

因此,在中国人眼里,美国人的雕虫小技根本不足挂齿!

战国年代(一)

美国人的“G2”战略与我国多年前的“秦齐互帝”如出一辙。

战国中后期,“横则秦帝,纵则楚王”的战略格局被彻底打破,齐国成为唯一可与秦国抗衡的强国。

齐国和秦国“两雄争霸”,谁会成为真正的霸主?

事实上,齐国和秦国当时没有制服对方的绝对把握。

齐国当时有多强呢?简单来说,当时齐国的“GDP”位居列国首位,远比其他几个国家富裕。

在军事方面,齐国的军队规模要比秦国大,军队的战斗力也与秦国不相上下。

在制度上,齐国刚刚进行了“变法”,正处于上下一心的巅峰状态。

在人才方面,齐国有田忌、孙膑等能人、高人,在位的齐王也算是一个“耳聪目明”的明君。

在战略伙伴方面,战国几个诸侯国要么追随秦国,要么抱紧齐国的大腿,双方长时间处于军事上势均力敌、秦国的综合实力略强于齐国的状态。

在这种情况下,秦昭襄王的野心膨胀了。

当时,秦昭襄王已经“称王”,但他并没有满足,总想着再进一步“称帝”。

但是,秦昭襄王也有顾虑,如果自己“称帝”,其他诸侯势必“群起而攻之”。

想来想去,秦昭襄王想出了一个办法,那就是拉上齐国一起“称帝”,并称“东西二帝”。

秦昭襄王的如意算盘是,等到齐国和秦国一起“称帝”之后,秦国和齐国首先联手灭了其他国家,然后由秦国和齐国平分天下。

至于以后怎么做,秦昭襄王也有考虑,秦国的综合国力要高于齐国,秦国灭了齐国只是时间问题。

这就是当时“秦齐互帝”的初衷。

战国年代(二)

拿定主意之后,秦昭襄王派使者向齐国传达了自己的“美意”,并且在信函里高度认可了齐国的“国际地位”。

齐湣王不知是计,欣然接受了秦昭襄王送过来的“高帽子”,于是,秦昭襄王和齐湣王直接“称帝”了,秦昭襄王称为“西帝”,齐湣王称为“东帝”。

如果事情就这样发展下去,齐国自然成为了秦国的陪衬,必定遭致其他几个诸侯国的怨恨,其后果不堪设想。

好在齐国还有“明白人”,这个人叫苏代,他是战国时期纵横家,纵横家苏秦的族弟。

听说齐湣王“称帝”的消息之后,苏代立即拜见了齐湣王,他对齐湣王说,秦国“称王”,必然遭致诸国的怨恨。

苏代劝齐湣王切勿“趟浑水”,苏代还列举了大量不“称帝”的好处,最后劝说齐湣王放弃了帝号。

这么一来,“西帝”秦昭襄王也不敢单独“称帝”了,于是也去掉帝号,复称为王。

后来,当齐国吞并宋国的时候,秦国与燕、韩、赵、魏组成了“五国联盟”,一起向齐国发起了进攻,史称“五国伐齐”。

齐国就这样被孤立起来,在以秦国为首的“五国联盟”打击下,齐国力不能支、节节败退,元气大伤。

自此之后,齐国就开始“偏安一隅”,而秦国则从西方彻底崛起,继而开始横扫六国,真正“称王称霸”了。

事实证明,秦国之所以拉拢齐国一起“称帝”,那是因为齐国的实力仅次于秦国。

秦国把齐国忽悠上“贼船”之后,即便齐湣王很快就放弃了帝号,却已经遭到天下诸侯的不满。而秦国却“薄情寡义”,反而成为最后的赢家。

再看美国力邀我国加入“G2”这件事情,美国人的玩法根本没有一点“新意”,完全就是“秦齐相帝”的翻版。

战国年代(三)

我认为,美国力邀我国共同执掌世界经济大局,看上去是一件好事,事实上包含祸心。

事实上,“秦齐互帝”对秦国的负面影响不大,因为齐国易攻难守,而秦国是易守难攻。

再看“G2”战略下的美国,除了“G2”,美国还把控着北约等一些所谓的国际联盟,这也许就是美国人敢于推动“G2”战略的底气所在。

从表面上看,G2有助于提高中国的国际影响力,但是,中国虽然是一个经济大国,同时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。

在中国国力仍有待提高的情况下,“G2”势必会挤压中国的战略空间,并逼迫中国不得不将有限的资源转向国外,中国很可能“赢了面子、输了里子”。

再者,更大的“国际话语权”意味着更多的奉献,西方一定会在这个问题上提高要价。

如果中国加入“G2”,等待中国的必定是没完没了的付出和一个接一个的灾难。

另外,从国际权力结构看,美国抛出“G2”战略之后,国家上已经出现了一些不良的反应。

其中,欧盟担心“跨大西洋关系”被中美“G2”边缘化,俄罗斯担心中美联手瓜分世界,日本则对“G2”心存疑虑。

可怕的是,这些国家和组织早已习惯了美国的霸权行径,如果“G2”真正落地,他们大概率会把不满情绪发泄到我国身上。

我们可以预见,如果中国接受“G2”,中欧之间关系会迅速恶化,因为美国人要让“中国替代欧洲”;

中国需要为美国承担“维护世界秩序”的成本,说句大白话-帮美国人擦屁股;

中国必须无条件帮助美国“维护现有国际秩序”,这里面可能包括“不改变台海现状”。

别的不说,光是这一条,中国能够答应吗?

“太平洋之大,足够容得下中国和美国”,同一句话,中美两国的解读却大相径庭。

我国驻美大使秦刚在接受采访时曾经说过,中美两国正在进行“汉密尔顿与伯尔的决斗”。

《汉密尔顿》是一部在美国家喻户晓的音乐剧,汉密尔顿是美国第一任财长,最终跟自己的政治对手-副总统伯尔决斗,双方拔枪互射,结果汉密尔顿中枪去世。

伯尔虽然赢了,却留下广为流传的懊悔名句:“世界如此宽广,足够容得下汉密尔顿和我。”

秦刚强调,太平洋如此宽广,足够容得下中美两个国家。他的意思是,中美是当今世界第一和第二大经济体,中美两国不应有你死我活的冷战思维。

秦刚接受采访

秦刚认为,世界各国应该平等享有权利,美国应该深刻理解并切实履行“大国义务”。

中国是个爱好和平的文明古国,中国从来不想和谁决斗,不想让这样的悲剧重演。

但是,对于这句话,美国人的理解却大相径庭。

美国人认为,太平洋确实够大,但是,那是美国的太平洋,不是中国的,更不是全世界的太平洋。

所以,中国应当遵守美国的规则,按照美国人的意愿去做事。

这就是中美两国之间的根本矛盾所在。

说到底,美国人的“G2”很负复杂,不是我尊你为“东帝”,你尊我为“西帝”这么简单。

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,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,要建成一个现代化国家,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;

中国一贯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,不与任何国家或国家集团结盟;

我国主张世界上的事情应该由各国共同决定,不能是一两个国家说了算,更不能容忍美国的“一言堂”。

结语

据我所知,美国历史上先后跟德国、日本、欧盟谈过“G2”,结果是什么样的呢?

德国人没同意,日本人没答应,欧洲人没回应。

那么,中国有可能接受美国的邀约吗?

我要说的是,美国人“忽悠”不了德国、日本和欧盟,想要“忽悠”中国?没门!

正告美国人,别扯了,你们的玩法太低级了,你们这样的“套路”,我们的老祖先早在多年前就玩过了!


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:http://www.13801256026.com/pgst/pgst/4138.html
------分隔线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